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開一朵化做綠肥的向日葵

文/張玉婷

如果有人在這幾個月期問問我:「參加這次活動駐村覺得怎樣?」我想我會很籠統的回答:「不錯啊!」不是存心敷衍,而是這幾個月下來,有種如進入迷宮般的迷惘,相較於其他參加社區採取藝術家進駐的方式,鹽館村卻是進行文史資料調查。「能為社區做什麼呢?」這類問題,受訪居民無意中會問到,也是我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的問題。後來才注意到,我們並不像其他駐村藝術家,可以帶給社區「藝術」,而是來跟社區挖他們的回憶---這樣做真的能做好嗎?秀梅老師跟郁琳學姐在駐村剛開始不久都有提醒: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變成「學術流氓」,要將所有的成果在地化!
我們一開始進行口述歷史,去跟村民做訪談的時候,大家都很親切,感覺就像纏著自己的阿公、阿嬤挖老故事交作業一樣,有時拿紙筆、錄音紀錄,讓有些老人家多少有些彆扭;有的覺得自己沒啥了不起地在害羞,或者有人怕跟我們說了以後,會有甚麼不好的事情,可是一邊閃躲、還是會忽然聊到某些地方,像是過去的回憶被觸動一般,話匣子砰地打開;也有遇上很熱情的阿伯一家,連訪問都還沒開始,就先擺了一桌的好菜,招呼郁琳學姐跟我先吃,才開始一大家子聯手接龍般說起故事。
之後為了成果展的發表,還做了許多工作坊,隨著工作坊的舉辦,有WTO座談會、DIY工作坊、廢物變寶物、老照片說故事,DIY工作坊是婦女帶小孩來玩,村長還秀了一手做草蚱蜢的絕活,不止小孩學的異常認真,就連跟村長去太和社區參觀時帶的草蚱蜢,都讓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愛不釋手。座談會舉辦的時間在工作坊算較早的,出乎意料地來了許多阿伯、阿公,看到一群阿公阿嬤阿伯聚精會神地盯著英文發音中文字幕的WTO影片看,配合著村長通俗易懂的台語解說,他們努力去瞭解它的神情,已經無法只用求知慾形容了…。會後的討論,他們都在問該種什麼好?產業問題該如何解決?不禁讓人懷疑這燃燒的求知慾是來自生活壓力?
而「廢物變寶物」時,上課的老師阿勇,帶來了許多他收集的老東西跟照片,引起村民熱烈迴響,很多人開始分享自己家中老東西的歷史,像是檜木做的老菜櫥、有人把以前的甩穀桶變成水塘等。阿勇也很高興村子遠比他想像中的更加豐富,吃到手工做的粿、看到傳統木造菸樓、烘龍眼用人工在木箱中翻撥,在村子裡東摸摸西看看,像鑽迷宮地在各家間跟村民相互分享,在這個以中高齡人口為主的社區,這樣罕見的熱烈交流一直喧嘩到當天深夜。除了做訪問以外,我們跟村民借了老照片、老東西來翻拍,在成果展的時候,因為沒有專業技術,翻拍的老照片效果實在有點悽慘,但是卻看到許多村民在老照片前相互討論。在成果展前,也看到家政教室的媽媽們在討論菜色、男性們則在討論當天舞龍表演的呈現。
尚未進駐村子前,以為鹽館村會積極參加這次活動,是想發展觀光產業來增加收入,讓藝術家進駐社區,即使是短期內,強力用藝術來包裝社區,能夠很快就看到成果似乎比較合乎指導單位的期待。但是駐村以後,覺得產業上的問題確實是很需要解決的一環;但在文化上,村民的自我肯定正在成長,並且充滿表演慾望。如果說其他社區結合藝術開出的是美麗的花朵,我們希望現在在鹽館做的文史調查,是將來可以變成綠肥的向日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