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鹿仔樹(構樹)
今天老師(就是在下貧道~~我啦~~背對鏡頭的那個人)要示範古老的造紙方法
首先取來紙的原料--構樹-- 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鹿仔樹
這種樹遍部台灣各地 他尤其喜歡在遭受破壞後的土地上生根 也算是復原土地的先發部隊
剛開始告訴村民說要採構樹作抄紙 大家都霧煞煞的 後來說是鹿仔樹 才恍然大悟
尤其是年紀稍長的人 就開始回憶起那段既甘又苦的童年往事
他們小的時候都要去砍鹿仔樹的葉子 餵雞鴨 還有剝樹皮下來 當繩子
雖然很熟悉鹿仔樹 但這種樹用來抄紙 對村民來說還有點無法給他與小時的記憶連結
不過大家還是很捧場地 盡力的 鋸樹 剝皮
觀景民宿的老闆娘很賣力唷 開玩笑! 有攝影機在拍不賣力點怎麼可以
步驟二: 先刮樹的表皮
這位龍哥 號稱剝樹皮第一神手 看他三兩下 樹皮就被他刮乾乾淨淨 不得不讚嘆他的巧手
苦主-- 王教授-- 另一位駐村藝術家 要幫忙帶小孩 又要幫忙紀錄 所有苦力勞動的事全由他包辦
步驟三:剝樹皮
因為沒有拍到剝樹皮的畫面(最暢快的一刻~~留給大家想像一下)
所以 先降囉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洪意晴-石頭彩繪工作坊
大家開始動手畫囉!在大家的巧手下,石頭不再只是單一個顏色,
開始出現不同的樣貌。
這次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與我以往在國內外藝術村的進駐經驗有著極大的不同,我進駐國外的經驗是以一個機構為單位,藝術家可以在那個機構進行個人創作,個人生活起居也在機構;我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是以居民主動拜訪參觀機構或展覽,再由藝術家與居民進行現場互動,所以我是被動地等待居民來訪。
然而嘉義的計畫,轉而由藝術家主動與當地民眾進行互動,生活起居也不定時,有時會到當地不同的居民家中居住,非常直接的與當地居民近距離生活,藝術家有時也一起生活,剛開始非常的不習慣,但因為民眾的熱情與藝術家的相互幫助下,慢慢的適應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成長與學習經驗,也因如此更快的瞭解有關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和故事。
這也讓我在藝術的思考上有了些不同的想法;不再是我想要在當地創作什麼,而是當地的居民需要的是什麼,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如何融入當地等深入思考議題。
wrote by-洪意晴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洪意晴"駐"顏有"術"


這次我與大埔國小小朋友、當地居民,一同完成了快樂瓶與石頭彩繪工作坊的計畫;山上的孩子令我印象深刻,她們無比的天真與純粹度,和與生俱來的繪畫天份,都真實呈現在他們的繪畫之中,他們描繪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繪畫自己想像中的世界,讓我感受到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王國,並無外界現代化資訊氾濫的過度修飾,這是讓我很訝異的;他們呈現的是一種真實與自然。相較於台北的孩子有這很大的不同,台北的資訊發達,高樓林立,我們就好似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天天望著滿滿的人群、滿滿的車輛,惱人的空氣時常讓人灰頭土臉,每天擁抱著不斷重複播放的電視機,連孩子的想像力及感受力不知不覺的深受影響,小朋友描繪的反倒成了電視不斷撥放的資訊、卡通、漫畫等;這讓我在嘉義和大埔小朋友、居民畫畫的同時有這很深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