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螢火蟲與壁虎君--大毛的大埔

想當初第一次看見的時候,覺得很新奇,不停的觀察螢火蟲,有時還伸出手自以為能與他溝通般的鬥著他玩,久而久之,晚上螢火蟲的拜訪我也開始漸漸的習以為常。

螢火蟲的壽命真的不長,每天晚上逐一來拜訪我的朋友們,通常隔天早上都會接受我的禱告,然後丟進垃圾袋裡,或許有點殘忍,但或許這就是每種生物的宿命。

相較於螢火蟲,壁虎君(這是小弟我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所給予的尊稱)過的就快活多了!由於不少的昆蟲,晚上都會因為看到美館的燈火而飛進來,或者休息或者飛舞於燈管旁邊,但總也會有停下來靠在天花板的那個剎那!這時候,就是壁虎君還有他的好朋友們最快樂的時光了,一隻、兩隻......一口接著一口,壁虎們越來越肥大,這樣說雖然有點像恐怖小說,但壁虎的數量隨著我進住以後,在室內爬行的壁虎就越來越多隻,老班底們也越來越肥大,大到我都快搞不清楚誰是蜥蜴誰是壁虎了!

前言也差不多交代清楚了,我必須要回到主題;有一天半夜,我起床上廁所,那時真的很暗了,我戰戰兢兢地從寢室走到辦公室時,又看見了一隻螢火蟲飛阿飛的,很優雅的在漆黑的辦公室裡為我點綴了的指路光芒,在著迷的同時我也不開日光燈了,以免破壞了這浪漫的感覺;上完廁所後,我習慣性的又注意了一下他大概在哪裡歇腳,想說明天或許可以幫他收屍( ? )很快的我找到了牠,不過我發現「疑?他的動作怎麼怪怪的?」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光芒,移動又很短促.......。

我已不忍再說,那嘴已經把頭咬住,只剩半點光芒。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秘密(上)

還記得那兩位小朋友嗎
這一天當我在好蕪寮秘密 進行我在豐山駐村的第二個計畫時 再度出現
其實也不是在進行甚麼秘密 計畫啦 而是有一段時間都沒有人造訪好蕪寮 我自己一個人悶著頭作東西


突然這對兄妹又來了 看到我作的馬賽克 好像發現了甚麼大秘密般 直嚷著: 好漂亮唷 我們也想作(真是捧場阿 )
他們的作品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暨中埔鄉鹽館社區成果展示

鹽館社區的婆婆媽媽正在擔飯菜到夫妻樹 。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暨中埔鄉鹽館社區成果展示在2007年9月22日(六)上午十點十分,於中埔鄉鹽館活動中心正式開始。整個活動由同為此計畫的參與社區之一:塗溝 所組成的鼓團揭開序幕,繼之而來的是鹽館在地的獅陣。一陣熱鬧之際,嘉義縣的大家長:陳明文縣長也抵達現場啦!縣長剛光臨,就一腳踏進我們的成果展示場,也稍稍踏亂了我們接下來的行程,不過一切都還在掌握之中。接著除了開幕儀式之外,還進行了社區巡禮和品嚐割稻飯兩項活動。後者(割稻飯)是由數位當地的婆婆媽媽們擔著內放菜餚的竹簍,邊走邊擔到夫妻樹,這個過程可讓她們開心的很,因為前來記錄的記者和攝影師們在這過程中殺了很多底片,婆婆媽媽們也因此搶到很多鏡頭,想必攝影師和記者也覺得這很有看頭,才會不停拍照吧!
最後整個活動就在眾人聚集於活動中心前品嚐割稻飯之際告一段落,可以說是小小圓滿達成目標!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協同策劃人陳泓易為工作站居民上電影欣賞

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協同策劃人
陳泓易老師
為工作站附近居民上電影欣賞
主題 : 城市之光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豐山情歌

上星期五晚間,
我和豐山官宗正理事長在討論10/14成果展的流程,
過程中間閒聊時,無意間聽他提起這裡有一首「豐山情歌」,但已經被遺忘多年。

這首豐山情歌的來由,
似乎是20年前一位來豐山的不知名旅客,因為念念不忘豐山的美景與人情味,於是做了這首旋律好聽、容易上口的歌謠。

據說,當年是傳唱一時的名曲,
不管是客人來訪豐山,或是當地的旅館民宿帶旅客上山夜遊、露營,都會唱這首豐山情歌;而在豐山國小的音樂課堂上更是必教的曲目。

但後來,由於總總因素...這首歌被漸漸遺忘,
一部份或許是隨著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民謠曲風不再熱極一時;也可能因為旅遊觀光型態的轉變...

無論如何,這代表某一種豐山地方的獨特記憶。
於是當我遇到居民時,都會順帶問一下他們對這首歌有沒有印象。只要是居住超過10多年的居民,無論老少幾乎都有聽過。

這首歌並沒有譜,只能憑記憶哼唱,
所以我一再請求理事長可以唱給我聽,
也和理事長的姪子-祺詠盧了一陣子(因為祺詠是一個具有音樂天分的年輕人)
最後是在官理事長主唱、祺詠的伴奏和合音之下,讓我錄到這首「豐山情歌」。






豐山情歌

詞:佚名 曲:佚名 編曲:官祺詠

可愛阿 可愛的豐山

難忘阿 難忘的好伴侶

美麗的回憶深藏我心底

想起那溫馨又甜蜜

要記住今日的相遇 別後相見不容易

等待他日訴新曲 再相逢將不會是夢影

(重複1次)

要記住今日的相遇 別後相見不容易

等待他日訴新曲 再相逢將不會是夢影

戀戀大埔水水故鄉 水庫節成果發表

【新聞稿】嘉義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大埔鄉公所協辦的「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共有林家瑜、柯燕美、陳俐璇、洪意晴、張耘之等五位藝術家進駐大埔鄉。從六月中至七月底與社區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互動一個多月後,將於9月23日起在大埔美館開始為期一星期的成果展,與鄉公所主辦的大埔水庫節相互輝映。展出內容包括: 繪本、陶藝、攝影、彩繪石頭及大埔之音等。

來自花蓮的林家瑜,為大埔製做了《水水故鄉—曾文水庫的家》繪本。林家瑜細膩溫馨又充滿魔力的畫筆,讓讀者透過小朋友的眼睛,一起了解大埔的風土民情,讓這個景色美麗的地方,終於有了一本相襯的書。大埔鄉公所也特別趕在水庫節前夕,出版了這本精緻的繪本,與大家共享。
陶藝工作者柯燕美則在駐村期間,引導永樂社區居民和大埔國中同學進行陶藝創作。她特別試著把大埔的竹碳粉加在陶土裡,希望開發出屬於在地特有的陶藝作品。陳俐璇則與大埔國小的小朋友,透過攝影鏡頭記錄和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而到過許多國家駐村創作的洪意晴,不只有許多精采的個人創作,也出版過繪本。在大埔,她引導親子用路邊撿拾的葉子、石頭來彩繪,創造出相當令人驚豔的地景創作。而在聲音領域一把罩的張耘之,與助理一起收錄了大埔的蟲鳴蛙叫,也錄製了鄉長夫人主持的陶笛班的演奏,更幸運的是,他們還收錄到75歲的長者--陳連興自編自唱的雜唸歌;這歌謠是陳連興在十六歲,於牧牛時所作,經配音後重新呈現,期待大人、小孩都能朗朗上口。

大埔早年由於各地遷來及退輔會分派的退伍軍人到大埔定居,曾使這區域人口數達一萬多人。在曾文水庫興建以前,這兒居民主要生活在目前水庫的位置,大多務農,一年可有二期稻作。1967年水庫工程開展後,大埔溪河床和台階地皆成為水庫的淹沒區,原鄰近大埔溪河床,如紅花園、牛舌埔等七個聚落都被迫遷村。在這過程中,一部份居民上移至今大埔村、茄苳村等地;其他則選擇外移,在政府安排下,集體遷徙至彰化縣王功及高雄縣高樹鄉。所以現今大埔鄉的戶籍資料上雖登記有三、四千人,而真正留在大埔者卻僅有兩千多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水資源保護政策所導致的產業衰退,使得鄉內人口外流及高齡化,加上因為位居偏遠,教育資源十分缺乏。所以,如何兼顧水資源與生態保育,產業及教育發展,就成為地方重要的課題。

此次藝術家進駐社區,由策劃人吳瑪悧召集多位藝術家針對大埔地區特性及隔代教養等議題,以國中、小學作為主要的切入點,共同透過藝術來學習。而藝術家在進入社區後,也透過小朋友而認識社區更多的人,甚至已成為社區的一份子。

未來大埔還將有三位藝術家進駐—香港電視台的錄像工作者鄭智雄、善於雕塑空間的黃文淵和攝影專業工作者鍾順龍。他們將在市街上,跟大埔居民有更多的互動,並且協助重塑社區人文歷史影像館。期待「讓土地長出藝術,讓藝術豐富社區」的理想,在大埔開花結果。

9月23日至9月28日大埔駐村藝術家們將藉中秋佳節,於大埔美館展出這段時間與小朋友、與居民互動的成果,邀請各位鄉親、返鄉遊子與遊客,共襄盛舉。

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協同策劃人陳泓易為工作站種下三棵茄苳樹

走走走,畫圖去,你紅我綠真有趣,壁面彩繪多樂趣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可愛的訪客

9/2那一天,蔡江隆與吳淑惠工作坊進行到第五堂--茶海製作,
課堂上,出現了兩位年輕陌生的面孔。
這對年輕夫妻很熱絡而且用心地在作茶海,
原來是理事長家「愛琴雅築度假木屋」的客人。

他們一起在愛琴雅築用餐時,聽到理事長與老師的對話,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趣,就向老師們表示他們很想參與。

因為大家聊天聊得開心、又投緣,所以就特別情商讓他們一起上課囉!


王氏夫婦與作品合照


可別以為「王氏夫婦」是我擅自取的稱呼,
而是反應聰敏慧黠的王太太,她告訴我如果放上部落格可以這樣寫的,
當大家圍在茶桌聽到她這樣說,差點沒笑得把嘴中的茶噴出來。

另外王先生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人,
怎麼說呢?
想必大家對上一張圖片中的「作品」很有興趣。
讓我把照片局部放大,再跟大家解釋一下。

大象與鱷魚的綜合體


這件「茶海」是王先生的作品,
他原來想要做一個大象茶海,提耳則用一個長型棒狀的握柄造型,
但沒想到那部分的土用得太多,
於是老師建議他用雕塑刀將多餘的土裁掉。
王先生先是劃了一刀,握柄就順著刀勢分開成為兩半...
富有想像力的王先生,驚奇地發現...分成兩半的握柄看起來像是一張大嘴,
可以做成鱷魚嘴巴喔!

於是,他補作了上下的牙齒,再修飾嘴巴的凹弧形,
在老師們的加持下,完成了這一個大象與鱷魚的綜合體茶海。

容淑華帶阿嬤們肢體表演







容淑華在東後寮主要帶這些阿公阿嬤們進行一些肢體的活動,因為他們之前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容老師主要帶一些肢體的遊戲來為他們暖暖身.阿嬤們嘴巴說他們腦袋鈍鈍,不懂這些遊戲規則,但實際玩起來可是笑得合不攏嘴呢!雖然近期事農忙時期,要號召很多人來有點困難.但是仍有7~8位固定班底可是場場報到喔! 讓我們期待每週末的聚會吧~








高美館義工來訪東後寮









瑪悧老師帶了一群高美館的員工與義工來嘉義縣參訪,最後一站就是東後寮.惠雯帶著這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馬走在東後寮的幾個景點,介紹著東後寮做社造的一些經驗與成果.最後走到了生態池,大夥兒看到生態池阿嬤正在摘玉米,就地就開始了一場叫賣的活動!看著生態池阿嬤忙進忙出,能吃的能賣的全都搬了出來,有機的玉米,自己煮的冬瓜露,諾麗果乾...等,幾乎被一掃而空.也為這次的參訪畫下一個有趣的結尾.我想此行收穫最多的不是高美館來訪的義工,而是生態池阿嬤呢!





四股社區go go go,大家一起去郊遊,發揮想像和創意,社區活土綠起來

 
盧老師,帶著社區小朋友,一同去認識社區環境,也把社區小朋友想像中的藏寶圖,一點一滴的形成,變成最有創意的社區綠活土。

四股社區敲敲敲,大家來做馬賽克,迎接候鳥一同去,快快樂樂趣味多

 
來到了四股社區,就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原來是藝術家蔡英傑正帶著社區小朋友及居民正為貼馬賽克做準備,一開始就是為要貼馬賽克的地方(打底),社區的小朋友們玩的好開心呀。

王炳文老師的創意木工

炳文從高雄帶了許多器具,其中有一種是插電鋸木頭的鍊鋸,
這種器具操作比較困難,除了要有高度的穩定度,也需臂力較強的人來操作,不然會很容易受傷。

這裡讓大家仔細瞧瞧,炳文示範鋸木頭的英姿。
通常這樣一大塊木頭,通常需要木工助理協助,炳文一個人鋸完喔。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情人公園裡的同志


this land my land your land

國土要收回 大埔人向政府嗆聲
【聯合報╱記者朱惠如/大埔報導】
2007.08.16 04:49 am

大埔鄉有96%土地是國有地,長期以來鄉民必須向政府承租耕種,但依據國土復育方案,這些土地大多要收回,鄉民認為沒有土地賴以為生,生活將無以為繼,不接受如此不合理土地政策,昨天向政府嗆聲,要求遷鄉否則獨立。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昨天派員到大埔鄉,舉辦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說明會,針對大埔鄉內350公頃國有地收回政策及補償標準提出說明。其中違法佔用部分繳回者,1公頃補償20萬元,超過1公頃增加5萬元,最多3公頃共30萬元;至於承租地部分,種樹者每公頃補償40萬元、種竹30萬元。
大埔鄉民對此表示無法接受,鄉長陳金永表示,大多數鄉民承租地大多僅有1、2公頃,以林務局提出的補償標準,大約可領到60萬元左右,這些錢能夠讓鄉民撐多久?
「沒有賴以維生的土地,大埔鄉乾脆遷鄉算了」代表會主席劉坤庭不滿的說,遷鄉是大工程,農委會、經濟部應該針對這個問題研擬配套措施。
陳金永、劉坤庭等人事後提出3點聲明,要求政府補償生活費每人每月3萬元,如果做不到的話,希望以地易地,國有地換台糖土地;否則大埔鄉獨立,鄉民自給自足;做好水源區的水土保持。
陳金永指出,大埔鄉屬於水庫集水區,全鄉有96%是國有林地,他的父親民國25年到大埔鄉開墾,土地卻被後來的國民政府徵收,許多居民祖先來得更早,後代要耕種卻必須向政府承租,現在又說要全部收回,到底是誰該還給誰?如此土地政策令人無法接受。
【2007/08/16 聯合報】 @ http://udn.com/

ㄚ~~水庫淹水了

大埔人常望水庫興嘆. 水庫在眼前, 但水他們喝不到.
西興村陳理事長說, 大埔人有時好不容易培養好的感情, 一到枯水期, 大家馬上因為搶水而撕破臉.
年復年年, 同樣的戲碼上演.

七月,環境藝術行動開始駐進大埔時, 水庫都還是乾的.
香港記者鄭智雄拍了遺留在水庫底的房子樑柱.

然而八月颱一下子就把水庫填滿.
今年大家不用再擔心缺水了.....

因為有水, 大埔又熱鬧起來了, 大家因此眉開眼笑.
船開了,
釣客來了,
水庫節到了...

大埔的一朵花

8/25晚上, 珮綺拜訪一個住在茄苳村製筍廠附近的阿媽, 要做老照片故事的訪談.
阿媽六十多歲, 照顧著已不能自主行動的阿公.
他們的孩子都住在都市, 有的當老師, 家裡只有兩佬.

阿媽說, 他們原來房子就在水庫裡. 以前種田, 水庫建後搬上來住.
阿公靠幫人採收農作維生, 中風後, 無法工作了.
阿公因為常會發脾氣亂丟東西, 所以右手被綁吊著.
阿媽說, 不得已, 因為阿公有時還會掉下床. ...

離去時, 珮綺不忍, 去幫阿公把手鬆開, 要他好好睡覺.
阿公大眼睜睜盯著她看.
阿媽說, 阿公跟她說, 這個年輕小姐聲音很溫柔,很好聽....

看著這一幕, 我感覺藝術進入社區的那不可承受之重.....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第三場次:茶湯

邀請大家一起來太和喝茶聊天

第三場的「星空涼風喝茶聊天」將在9/17(一)晚間7:30於太和清心茗茶推廣中心舉辦,本場次的主題是「茶湯」,主要是希望以不同的水來泡煮茶葉,並分享品茶心得;目前預定以山泉水及數種品牌礦泉水如Volvicevian等。在品茶後分享彼此的感受。

如同前面兩個場次,本活動仍然希望邀請有興趣的居民以及各社區駐村的藝術家一同參與。


◎活動名稱:「星空涼風喝茶聊天」(三)
◎活動時間:9/17 (一)19:30-21:30

◎活動地點:
太和清心茗茶推廣中心(油車寮愛琴雅築度假木屋斜對面)



手工故事書


手工書
「老師,今天我們要做手工書嗎?我們以前也有做過喔!」 社團活動還沒開始,先進教室的小朋友一見面就問起今天的活動,小朋友的語氣中似乎帶著期待般,更詳實轉述當初她們做過手工書的過程,搶著分享自己當時的經驗,十足感受到她們的熱情。 總共十七位小朋友,開始到結束,每個步驟說明後,加上玉婷、學姊、劉主任一旁的協助,大概都有順利完成手工書,少部分內頁因為沒控制好時間,沒有完成老照片說故事,不過可以感覺到小朋友們都很專心在製作自己的手工書,小朋友會彼此討論如何設計自己的內頁、封面,尤其是第一頁自我介紹,各種色筆、字體及介紹,相當精采;老照片說故事部分有些人介紹照片的歷史故事、有些人則是賦予照片新的故事,不管何種呈現方式、不管最後手工書有沒有完成,我覺得大家都表現很好,玩得很開心,第一次跟小朋友們接觸,我自己也很開心,小朋友的有趣程度真是無可想像。 最後真的要好好感謝劉主任,手工書完成後多虧劉主任的提醒一本書上面要出現的幾個基本元素:書名、作者、出版社,小朋友為自己的手工書下個自己的書名,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本書是真的完成了!開心!!

新厝社區廟會藝術面具,大家一起來

塗溝西非鼓夜間集訓中

高雄市立美術館義工團參訪

九月十日高美館義工來終於來到嘉義參訪社區了,
原本訂8月20日, 但是剛好遇到颱風只有作罷,
第一站來到環境藝術行動民雄工作站, 一來到除了
搶廁所之外,當然要了解一下藝術行動是在做什麼
的,就 在一邊等廁所的同時,在工作站負責的明鈺
先後放了在地嘉義人-呂炎坤 先生,從2006~2007
他所紀錄的30分鐘影片,和5月來台灣的香港記者
- 鄭志雄先生所拍攝的部份進行解說。

用過午餐(民雄鵝肉)之後,大家快馬加鞭直接殺到新
港文教基金會的25號倉庫欣賞8/9~9/9駐村藝術家-
章永佳、張敏華與社區居民一起完成紀念被單。

一場下午的及時雨也澆不息,大家對藝術家在社區
駐村的好奇,撐著傘也要到美美的鐵路公園欣賞
Varsha Nair透過交趾陶的創作,大家看著看著被
雨淋濕了都沒注意到呢!

最後一站來到東後寮社區,美美的古蹟建築真的會
讓人忘記身在哪個年代呢!在照片右側的小姐就是東
後寮的媳婦-楊惠雯小姐,透過她的介紹,大家有沒
有更清楚環境藝術行動在些做什麼呢?


最後感謝也再從德國回來的董事長跟他的夫人郭老師來幫大家開門。

吳娟與新厝居民一起作面具

掬一碗百年秋光

9月6日大家享用完豐盛的晚餐,並將小禮物分送完畢之後,就開始這場「掬一碗百年秋光」茶會。

將這部分特別獨立成一篇文章,
主要是因為蔡江隆和吳淑惠老師想得到大家的回應和意見,以做為我們10月13日太和茶會的借鑑。

請參與這場活動的藝術家和工作人員都來回應一下喔。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行動論壇Ⅱ

話說...
8月底臨時接到通知,9月6日第二場論壇地點改回太和舉辦,
於是我匆匆趕下山開內部小組會議,然後又匆匆地趕到豐山,然後再回到太和準備。

會同和理事長以及社區,敲定當天的流程,也一一確認當天晚餐舉辦的「一家一菜」名單。再來的一些文書影印工作,就得仰賴明鈺、冠印和珮綺的幫忙協助。

到9月5日,
怡君(郭理事長的女兒)和他們家的印尼幫傭Lily,還有我,一起去打掃推廣中心。
論壇空間、茶空間、室外空間再加上男女廁所,工程可說是十分浩大,
不過...最困難的廁所都是Lily在處理,真是辛苦她了。

下午開始的大雨一直沒間斷,剩下的室外空間要等雨停後才能打掃;再加上天色漸漸暗去,只得先回去溫暖的理事長家休息,等第二天一早來處理。


下圖是9月6日Lily幫忙清掃戶外的照片,害羞的她不肯正面對著鏡頭




9月6日當天,我們三人大概8點多就又過去,
此時,炳文已經在推廣中心門口鋸木頭,把剩下的茶桌完成。
郭理事長也來幫忙炳文。



真是神奇...原本外觀毫不起眼的木頭,
在短短的時間居然可以變成一張茶桌。
經過老師們的巧手布置,中間腐朽的地方變得詩意,
也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至於這個茶桌的來由還有一段故事呢,請參考「茶桌的誕生」這篇文章。

茶桌材料是太和地區很常見到的「苦楝樹」



大約10點,蔡文生、蔡江隆和吳淑惠老師陸續到達,
便開始進行茶空間的布置。

兩位蔡老師把竹子一一架好,上面用鋼線固定,這樣就變成一條「竹簾」般的走道。



吳老師則在戶外空間放了一棵狀元紅,枝條上有些枯葉和紅果實相間。

法誠和純用大哥先後來到,還帶著救援隊郁琳和玉婷
幸好有幫手...我們空間整理的速度才會快更多。



連太和派出所的所長也來幫忙掃地,有點不好意思耶。


所長還和周靈芝老師一起,將枯樹根搬到洗手台旁造景。



內部桌椅擺設也差不多完成,這個時候大概快要12點囉,
先去太瑞客棧吃個午餐再回來打拼。



午餐過後,
蔡江隆和吳淑惠老師開始努力茶空間的部分,
這是預備晚上品茶會的場所。
原本希望在太和的百年古厝進行,但連日來一到下午就會下起大雨,只好將地點改在廣中心的茶空間,
因此老師們在空間營造上煞費苦心,甚至在9月3日就先和茶人們開會討論,
這部分的照片和影像,我會在「掬一碗百年秋光--番外篇」的文章中分享。


吳老師在協助每一組茶人擺設茶具。


茶人們把家裡面的寶貝都挖出來,在各自的位置細心擺上



當然...還要經過蔡老師的嚴格檢驗


放在竹篩上的茶具擺設



在石磨上的陳列佈置



到了13:45,論壇正式開始,
郭理事長先介紹社區,
接著便是華瑛分享她的社區劇場經驗。



晚一點人越來越多,而外面的毛毛雨突然轉強,下得又大又急,
連主講者用麥克風還是聽不清楚,
不過這種有高山味的陣雨,應該也讓與會者有另一種體驗吧!


旁邊則在提供參與者現泡的茶水,
可別以為這一排坐著的只是親切的太和媽媽,她們可是「老師級」的茶人。



華瑛的分享結束後,就是行動論壇的主軸,
也是讓藝術家們分享駐村心得的時間,
大家提出駐村的感想還有問題,希望能藉由分享與對話來讓問題更明確。




吳瑪悧老師也針對藝術家們的提問作出回應


陳國章副局長



藝術家們






17:30是用餐時間,
這次我們邀請社區用「一家一菜」,參與者則回贈一個小禮物給社區的方式。

原來預定是20道的菜色,卻沒想到餐點越來越多...最後好像有26道左右的菜,
大概16:30就開始有居民不斷地進出擺置。


郭理事長開始講解特有的地方菜



人潮越來越多,等到開動時真的很熱絡,



我還記得的菜色有:
南瓜粉蒸排骨、苦茶油雞、包仔粿、芥末雞湯、米粉湯、八寶粥、龍鬚菜、地瓜飯(古早味)、鼠趜粿、炸溪蝦......


圖片下方是
烏龍南瓜蜜



圖片下方是烏龍茶葉蛋



陳副局長旁邊有「太和」字樣的,是吳淑惠老師作的太和蒸蛋


葉小弟弟給一個大碗滿意的表情


大家正在品嚐美食與分享小禮物的當下,
另一邊茶空間的蠟燭...也同時點起了。
茶會的照片,請參考「掬一碗百年秋光」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