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文件展暨嘉義女兒節系列活動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文件展暨嘉義女兒節系列活動

12月2日
晚上7時至~9時30分女兒節藝術拍賣會

12月7日
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環境藝術行動成果文件展記者會暨活動

12月8日
下午3時至晚上9時
藝術踩街暨藝術跳蚤市集

12月9日
晚上7時至10時
嘉義女兒節

12月7日至12月30日
開放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5點
環境藝術行動成果文件展
地點:民雄廣播電台日式招待所(50號)



以上活動歡迎大家參加
洽詢電話:05-2269108
環境藝術行動工作站
嘉義縣民雄鄉寮頂村民權路66號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中央廣播電台國家廣播文物館
承辦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我在,藝術家與社區之間

文/吳珮綺
究竟社區本身運作到某種程度,藝術家再進駐較好?還是先有藝術家進駐,再帶領社區運作較佳?隨著進駐的藝術家與社區領導人風格不同,而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性結果。
初到大埔社區影像館,最吸引我的是馬路邊老人聊天的泡茶亭。因此,面對這一群年過半百的居民,當策展人瑪悧老師告訴我要到這邊來進行時,我最先想到的是: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想讓他們泡茶的地方更舒服、更漂亮。」這是我那時單純的想法,然而當準備要請藝術家進駐與社區一起互動時,才漸漸發現問題。一開始我詢問影像館主人添安伯的意見,他要我找理事長與總幹事,這時才慢慢了解社區運作的始末。原來駐村期間恰巧遇上理事長交接,然而卻因內部因素,導致理事長一直沒有正式當選證書,加上他對於「公共事務」沒有經驗,社區尚未準備好的狀態下,藝術家開始進駐,凝聚社區力量上確實遇到不少困難。因為這次活動範圍不侷限在單一社區,我發現,當我們到其他已經有社區發展協會在運作的社區,藝術家要進行似乎就容易多了。
社區需要領導人,而領導人也需具備某些人格特質與個人魅力,帶領社區居民一起來討論公共議題,以及承擔「協調」與「溝通」的責任;假使社區內沒有這樣的人,雖然有熱忱,但往往「事倍功半」,增加許多藝術家與行政「協調」與「善後」的工作;且社區事務乃義工性質,無法強求,如要凝聚社區意識,非短時間內可做到,加上理事長是無給職,有些時候遇到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時,往往會產生退縮不管事的心理,甚至是人際衝突。
所幸社區內仍有熱心人士,在我們提出需求後願意提供協助,並且共同完成,最後大家也成了很好的朋友,或許是因為被我們一股傻勁所感動吧!
改變從何而起---家庭、校園、藝術家?
七月份,駐村藝術家到國小、國中,接觸的是未經世事的稚嫩學童,單純天真,相當可愛,但是也因此碰觸了教育制度的議題。藝術到底能改變些什麼?藉由工作坊,藝術家介入了家庭問題,甚至引出整個大埔鄉的產業、社會結構的探討;但是當我們了解越多,卻因無法改變現實狀況而感到沮喪,但是也對這些大埔囝仔更加疼惜。假使未來想要以藝術教育改變制度現況,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如何培養在地人才,減少師資流動還是最重要的吧!
藝術家工作結束後,我在大埔街上遇到小朋友,他們總會拉著問我,意晴老師呢?俐璇老師怎麼都沒來?我每到社區總會有人問我「某某某,他有一起來嗎?」藝術家離開了,可是這些曾與藝術家接觸過的人,他們心裡總有個位置是留給這些藝術家的。
藝術家與社區的「公親」---藝術行政人員
五味雜陳-酸、甜、苦、辣,最終回歸自我檢視與檢討。
每到一個社區,感受到的是一份對社區的責任與被期待的心情,但是我又能帶給他們多少幫助呢?我不過是個負責聯繫、處理雜務的藝術行政,每次想到這裡心裡不免多了幾分感傷與失落。看著藝術家融入社區,就好像將自己的心也託付出去,當藝術家與社區出現衝突與誤解時,我們往往是最著急的那一個。工作完成後,藝術家感謝社區,社區感謝藝術家,藝術行政也因此感到欣慰。有時在想,如果可以,我也想成為駐村藝術家,直接跟社區互動,而不是每次出現就聽到居民說:「現在又要來做什麼了?」好像我們來就是要來解決事情,因為我們要進行的工作不只是協助藝術家,還有資料整理與紀錄,加上駐村時間短暫,導致時間被壓縮,許多時候只能做溝通、協調的工作,有時聽到「都是行政出了問題」,真的很令人沮喪。雖然一直抱持著向社區、藝術家學習的心態,但是大家來自不同領域與生活背景,相處時間不多有時易產生誤解,當大家各持立場、缺少討論,對藝術行政者來說,這是一件苦差事,勞心又勞力。
然而進入社區,這些居民對我來說卻意義非凡。當我們活動結束時,連興伯告訴我記得到大埔要去看他;十月時,機車店老闆的過世,讓我心裡難過了一陣子;我常看著添安伯、眼鏡伯,他們哪裡知道我心裡頭的擔心,擔心這些老人家的日漸凋零,下次去會不會又少了一位長輩……。
記得我剛到社區時,大家總是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甚至當我坐下來想跟他們聊天時就起身離開;但是,現在大家都會跟我閒話家常,當我沮喪時給我鼓勵、打氣,甚至把一些比較隱私的事情告訴我,不再將我當作外人,我想這就是最大的成就吧! 面對如此多的情感,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較理性的思考,雖然有許多挫折,我想或許是因為首次執行,缺少社區經驗的緣故吧!下一次應該會更好!發現自己在這次活動後成長了不少,也結交了不少好朋友,更獲得不少知識與經驗!感謝大家!

尋找記憶,從一張照片開始

文/鍾順龍

第一次到大埔的時候,走訪了幾個大埔鄉的社區,眼前的山和水,串連著我對家鄉花蓮的記憶。對居住外地多年的我而言,來到這個從未踏訪的異地,居然有種回到家鄉的感覺。如果要更具體的說明這份親切感,我想,「北回歸線」己經先將這個距離給拉近了,嘉義與花蓮不僅都在這個座標上立足,在大埔這個地方居然也有著一座橫越曾文水庫的「無腳橋」!原來,大埔橋與花蓮的長虹橋一樣都不長腳。還有其餘種種相似之處的新發現,則是路續的在駐村生活經驗中慢慢浮現---瀑布、釣魚、挖筍、小黑蚊…。原來,家鄉的生活經驗,在大埔也能體驗。
然而,這個相同之處的最大撞擊,卻是在看了大埔社區的老照片之後:當下與過去的生活經驗斷層,一個無法被串連的歷史記憶。小時候,老家前面就是台糖載甘蔗的鐵道,載滿著甘蔗的火車每天來來去去;如今,花蓮的台糖不製糖,整個生態瞬間變了樣,那個生活經驗己成為記憶。而大埔這個地方,如大家所知的有著一個大水庫,供給著數以萬計的民生用水,因此,山區的水源生態保護是必然的重點區域,造就了目前大埔特殊的農業及水資源生態,種竹/破布子/百香果及魚類等等。然而,一群人在田裡插秧的景象,怎麼會在這山區存在呢?老照片確實這麼清楚的描寫著。原來,以前居民所居住的環境都己經被淹没,隱没在那如鏡面般的水面下。如今,它只是個記憶,一段發生在水庫興建以前的記憶。
老照片裡的人,因為特別的原因,很多人被聚在一起,聚精會神的被拍攝,多麼偉大的時刻啊。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照片,我仿佛來到記憶的百寶箱,我開始尋找大埔的記憶,每一張照片正訴說著他們的故事,而我願細細聆聽。
記憶,應該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吧!因此,我在駐村的這段期間為大埔居民造像,記錄他們現在的故事。在大埔駐村期間,己是夏季的尾聲,在這短短的幾十個日子裡,颱風也來探了不少班,山崩地裂倒不至於,但確實也夠驚天動地了。大埔社區的居民們,從陌生到熟悉,我相信,情感是需要時間的累積。造像的過程裡,第一次覺得照相可以將人與人之間拉得這麼近,實有別於我工作狀態的照相經驗。這種拍攝的感覺,我想,應該是拍攝家人的那種感覺吧!
一張照片可以喚醒許多的記憶,我想,不管環境如何變遷,歷史的承載需要慢慢去累積,這裡的一切就是大埔的歷史 ,這段日子,又一段大埔的故事。

藝術尚未完成,大家仍須努力---「玩」下去

文/黃文淵
大埔社區位於曾文水庫旁、水源保護區內,在好山好水中,社區街道、舊建築卻似乎處在日漸凋零的狀態,平時在社區裡活動的居民也以老人居多,幸好這些年長者,身體狀況都還不錯,才能一同來參與這一次嘉義縣文化局所舉辦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大埔藝術家駐村活動。
每年颱風天過後,水庫到達滿水位時,水面上便會漂滿了從山上流下來的木頭;大家對於漂流木沒有概念,有些居民會撿回家當材燒,但是,大多數的木頭在水庫節之前就要全部被清除,載到外面去焚燒或當肥料。經過解說後,大家就像尋寶似的一起到水庫邊去撿漂流木,工作結束後,大家就會回到山腳下的涼亭一起泡茶,你一言、我一語將影像館前的入口意象勾勒出來,經過討論後一起將它完成;有一塊木頭突出的部分,因為造型的關係,大家提議將它畫成一顆山豬頭,來往的人也多了一個討論的話題。
這一次所做的「漂流木圍籠裝置藝術」並非到此結束,我更希望居民能夠繼續想像下去,每年讓它有不一樣的彩妝或點綴,不斷地加東西上去,讓它越來越豐富,透過「漂流木圍籬裝置藝術」,居民仍需努力想像---玩下去。

「方亭」構築的圓滿

文/王燈祿
此次到嘉義縣大埔鄉大埔村從事藝術創作是應純用先生之邀,以當地的竹子為主要素材。本鄉是麻竹筍全台灣最大的生產地,同時連木瓜、破布子也隨處可見。本地海拔不高,約二百三十公尺左右、三面環山,對著曾文水庫,如此地理環境非常優美。十月十一日傍晚和鄉親討論後,決定採用麻竹為主結構體,再以(烏腳力)筍為輔佐。
我來大埔之前在金山就畫好草圖,構想著如何運用竹子與漂流木、大王椰葉子等天然素材搭配成一座「方亭」。若能生活藝術化,又能藝術生活化,這才是我想要的,也是鄉親們比較會接受的。「方亭」的上半部份呈現約60度的金字塔形,再以竹片編成六角形,鋪上厚透明塑膠布後,再綁上大椰王葉子以遮陽光。底部是正方形的麻竹片,鋪成面板,每根柱子用粗大麻竹三根,以繩子及鐵絲綁緊,再挖洞加以水泥固定。門面則以(烏腳力)竹剖片做成自然的不規則花樣裝飾。底部中間用水庫旁的漂流木,直接上縲絲固定,上面用鍊鋸切平,即桌子是也,命此名「方亭」。
「方亭」約六至七米高,三點五米四方。竹於戶外,日夜風吹雨淋,以致壽命不長;但處理得宜,亦能夠經歷上百年之久。一件作品之好壞,不重材質優劣,最主要是怎麼把你最想要的作品及理論表達出來,這就是朱老師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銘言,否則的話,也只是一件工藝品罷了!!所以,當有位大姊說:「竹子約兩年的壽命而已,何不建座鐵片或是水泥的涼亭!?」,我就回問說:「今年嘉義縣政府舉辦藝術燈會,有座九層樓高的竹編神木型的藝術品,價位約四百萬元,也頂多一至兩年就要拆掉,那豈不是更浪費呢!?」那位大姊聽我說完,便啞口無言了。
為什麼我會設計一座「方亭」?因為這裡的年輕人大多出外求職,社區的鄉親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事沒事就會聚在一起泡茶、喝酒、聊天聞話家常,藉此增加感情。因此,若能將作品結合他們的需求,可以欣賞又能使用的話,應該是最好不過。「方亭」完工時,有兩位茶山鄉布農族的原住民剛好經過,下車和我談了許久,並說:「方亭很有原住民的味道,他們回去後,也會學樣蓋座類似的作品。」有了他們的鼓勵,使我近十天來的疲勞一掃而空,精神倍增。
這次大埔之行,很感恩關心我的所有社區鄉親,如鄉長、黃代表、村長、葉理事長、阮前理事長、張總幹事、阿伯、大哥、大姊及翁爸等好朋友的鼎力相助,才有辦法如此順利完成。再次的說:「感恩啊!」
尤其最讓我感動的是,理事長葉添盛先生的夫人因身體不適,到嘉義就醫,葉大哥處理好夫人的住院事宜,便又急忙趕回大埔幫我,期間大嫂還數度來電關心製作進度,這種相挺精神,實在讓我十分感動。在此祝福葉大嫂,身體早日康復。
對於「方亭」的製作,我已盡了力,雖然時間超出許多,但結果讓我覺得很欣慰,不但結識了許多好朋友,又能讓大家共襄盛舉,何樂而不為呢?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每一個都是最想念的季節



文/林家瑜

秋天的溫度

第一次到大埔,是在2006年的秋末。結束搖晃不斷的車程,一下車好風光盡收眼底,稍帶寒意的冷空氣,穿梭在大埔各處,偶爾有風呼呼吹來,空氣裡那種山林獨有的清新氣味,馬上撲鼻而來,連呼吸都變得很幸福,小街巷道的暖暖人情,將初次見面的陌生感一掃而空,彷彿已經住在這裡許久了!很奇妙的第一印象。坐在半山腰望著水上的景色,時間在這時候凝結了,我一直記得那天陽光的溫度,暖暖的,這種記憶一直留在心底,每當來到大埔,溫暖的感覺又油然而生,我一直覺得這個地方有種魔力,芳香又可愛地令人著迷。

冬天的羊肉爐

第二次拜訪大埔,是在凜冽的寒冬,當時寒流來襲,同學數十人浩浩蕩蕩驅車上山,可能因為近水庫的關係,冷的程度又加了一級,穿著厚厚的衣服與大埔國小學生進行活動,與小朋友追來跑去,帶他們看山看水(應該說他們帶我們看山看水),竟也暖和了起來;到了晚上我們在農會超市血拼食材,決定來場火鍋盛會,回到阿松伯的豪華民宿,大家都動了起來!洗菜、裝盤、準備碗筷,大家都拿出絕活了!法誠大廚烹調美味羊肉爐火鍋,加上夜市的超好吃小泡芙,還有開心的笑聲當點心,那天冷冷的晚上吃的好飽,胃暖暖,心更暖。

熱情的夏天

早有耳聞大埔的夏天很熱情,除了竹製品聞名外,更有名的莫過於小黑蚊了!小黑蚊是昆蟲,小小的黑點飛旋在腳邊、耳邊,只要露出肉色的地方,馬上會變成紅豆冰棒;奇怪的是,當地人並不會遭受小黑蚊的猛攻,這大概是小黑蚊對外來客的款待吧,所以明明是夏天,卻可以看到我們包得密不透風,竹醋液、防蚊液、防曬乳液,層層保護,為了這熱情的夏天,我們可是使出全力呢!除了小黑蚊之外,大埔的花花草草也超美!原來芳草鮮美是這樣的啊!花開的不像話,大概是因為地理環境很好的關係,水分調節足夠,連路邊的小花都直挺挺的,五顏六色映入眼簾,美不勝收。

尖叫連連又浪漫滿點的一天

大埔的美麗總伴隨尖叫聲,要俯瞰大埔,還需到較高處,翁媽帶我們到處爬爬走,一天之中大埔玩透透,上山頭下水庫,每到一個地方,才明白為什麼阿福一定要我們親自去看各個景點,原來如此啊!沒想到來大埔第四次才真正體會到大埔的美麗。我們前往兩處高點,半山腰的茶園,一路上坐著載卡多,沿著陡峭的產業道路忘我地尖叫到下車,真不是蓋的!比雲霄飛車還刺激,煙霧瀰漫的茶園,一伸手就可以捉住綿綿的雲,還有大冠鷲在雲間翱翔,這不是言情小說才會出現的場景嗎?太過浪漫了……看到這一切,來時的驚恐就拋到腦後了!接著下午就乘著樹爸的大吉普前往白馬亭,白馬亭讓我看到真正的大埔,香噴噴的魚頭火鍋加上珮綺的野生茼蒿滋味真是絕美,伴著涼涼的晚風,點點星光,有夠浪漫!但是回程才夠難忘,一隻蜥蜴讓整台車快被尖叫聲翻了過去,不知道哪而來的蜥蜴先生在黑矇矇的車上跳來竄去,嚇得一整車的小姑娘驚叫連連,一路上尖叫此起彼落,只有燕美因為暈車攤在一邊,最後尖叫聲在樹爸的指間結束,樹爸一把抓起蜥蜴丟到半天去,就像爸爸保護女兒們一樣,那天晚上,翁媽和樹爸突然多了一車的女兒。

關於大埔的回憶總是說不完,能夠認識這個地方,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每一次著手進行水水故鄉,美好的回憶都會擁上心頭,甜甜地落在紙張上,也留在心底,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少能再前往大埔參加後續的活動,這是我感到很可惜的地方,但是我知道當我再次前往的時候,大埔的一切仍然張著雙臂迎接我,這就是它可愛的地方。



因為藝術,我們看到孩子的自信

文/洪意晴

這次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計畫,與以往我的國內外駐村經驗有極大的不同。過去我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澳洲柏斯市與台北市藝術家的交換計畫、及日本ARCUS工作室的駐村經驗中,藝術家皆是在機構內進行個人的創作;而與民眾的互動,大都是屬於被動的狀態,而非像嘉義大埔的駐村是需要「主動性」的。當以機構為工作中心時,民眾主動拜訪參觀,再與藝術家進行現場互動;而嘉義的計畫,則是需要深入居民的生活環境,是把藝術家放到一個大環境中,與當地居民做近距離的接觸,去體驗、觀察、了解、深入、及發現他們的生活環境與作息。從中,讓我在藝術的思考上有了些不同的想法:不是我想要在當地創作什麼,而是當地的居民需要什麼?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如何融入當地等。

這次我與大埔國小小朋友及當地居民,一同完成了「快樂瓶」與「石頭彩繪」工作坊的計畫。看到他們的作品,讓我深刻體會到不同的生活環境的確會帶來差異。山上的孩子的天真與純粹,以及與生俱來的繪畫天份,都真實反映在他們的繪畫中。當他們描繪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想像的世界時,讓人真實感受到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王國!沒有現代化資訊衝擊,小朋友所呈現的是一種貼近自然真實不矯作的展現,這是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相較於台北的高樓林立,擁擠的人群、滿滿的車輛,而惱人的空氣也時常讓人灰頭土臉,每天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擁抱著不斷重複播放的電視機及虛擬的網路世界,人的想像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影響;也因此,小朋友所描繪的內容,在無形中演變成模仿電視節目的卡通漫畫等,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純真及對世界的觀察力。
在工作坊中,有幸能與幾位帶著孩子來畫畫的媽媽聊天,其中,有一位媽媽在談論孩子的過程,充滿著無奈與焦慮。她說,鄉下環境資源有限,是否讓孩子繼續在大埔就讀是個問題;且又擔心年長的公婆,以傳統的打罵方式,孩子變得沒有自信心,恐出現行為偏差的情形;雖然她也思索著是否將孩子送到市區就讀,但又放心不下。

看到這位母親無奈及無力改善現狀的情形,真是讓我十分不捨。在大埔大多都是務農的家庭,隔代教養、父母離異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傳統的打罵教育多過於鼓勵,這的確也讓很多大埔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因此當許多媽媽反映很高興在這個暑假有藝術家來帶領孩子進行工作坊,因平時農務繁忙,她們無法照顧及關心孩子的課業,有些孩子還得跟著父母一起去工作。透過這次工作坊的繪畫互動過程中,我發現小朋友可以從中挖掘自我的興趣、找到快樂、獲得鼓勵,進而慢慢建立自信心,這是讓我最欣慰的。

透過這次駐村經驗,讓我能在短時間內,近距離與當地的孩子、居民互動,了解他們的生活、想法,也深刻感受到城鄉間的差距;對我來說是一個在人文思考上的開始與延伸,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我也期待未來在大埔,能有更多人文藝術進駐,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培育下一代的人文素養,相信在未來無論是對環境與文化,必能帶來更好的發展。

後記

進駐嘉義大埔,讓我第一次體驗山上的生活方式;對一個從小在台北生長又有過敏體質的我,再加上炎炎夏日,可說是極大的考驗。但在好山好水與民眾親切熱情的幫助下,進駐一星期後,擔心的念頭就被我拋諸於腦後了;即使瘋狂的小黑蚊,叮的我走投無路,而必須求助醫生甚至打針抗蚊,都讓我忘不了嘉義大埔的美好時光與點點滴滴。

小視窗裡的大世界


文/陳俐璇

從認識大埔到進駐大埔快半年了,在斷斷續續進出大埔的過程中,常有人問我大埔到底有甚麼樣的魅力?在大埔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我總是說:「大埔讓我從一個『正港的都市俗』,見識到什麼才是大自然的美。」這個答案聽起來好像有些通俗又客套,但我總認為在駐村過程中,大埔在無形中教了我好多!就算把小學六年自然課裡學到的全部加起來,也不及在這半年認識的鳥類、聽到那麼多昆蟲和青蛙在夜裡齊聲飆歌、還有見識神奇的竹炭製作過程、嘗試大埔才有的木瓜粿、竹炭麵,當然還有體驗不可思議的小黑蚊威力,大埔真的可以稱得上全台唯一零分貝、零污染及無工業的綠色鄉鎮。我可以掛保證!

炎熱的夏天是大埔一年裡最忙碌的月份,是破布子和筍子的採收顛峰,大埔的經濟來源就靠這幾個月密集的農忙,二十四小時空氣中總是都充滿著筍子的香味,還有大埔街道上家家戶戶在門口捻破布子的盛況。忙碌的大人們顧不了正在放暑假的小朋友,常可以看到好多小朋友在大馬路上騎著腳踏車「閒晃」,因此工作坊也從原本參加的八位小朋友,陸陸續續的加入許多「路過」、也想玩玩攝影的小伙伴,所以我的攝影工作坊彷彿變成是大埔的暑假安親班!

每次上大埔總令我驚喜,總是發現大埔不一樣的新奇事!除了令人驚豔的大自然饗宴,當然還有攝影工作坊小朋友帶給我的驚喜;從他們照的照片裡看到的不單是美麗的大埔山水、純淨的街道、農忙的居民,更可以發現小朋友對大埔這片土地的濃厚情感。從小朋友嘰嘰喳喳地說著大埔街上的故事、新聞,就可以深刻體會,小朋友和這片土地是那麼的緊密;從理髮廳後的祕密、巷子裡會作法的阿公、被詛咒的女孩,到哪棵野生的龍眼樹最甜、哪棵荔枝樹摘了不會被樹的主人罵……這個「安親班」,竟像是婆婆媽媽的聚會!

這個暑假,小朋友已經是第二次拿即可拍相機拍照,有了寒假的攝影經驗,這次拿著相機已經完全不害怕,想拍什麼總是毫不猶豫地按下快門。上次以大埔生態為主題的攝影,這次則以大埔街道上的生活為主題,總括了人和環境,整個攝影計畫也更加完整。除了攝影計畫外,透過網路將小朋友的照片和照片故事散佈出去,讓大埔以外各個角落的人,都可以從這一個又一個的小視窗裡,看見屬於大埔特有的生命風景!

寧靜的悸動


文/柯燕美

今年六月初,沿南二高速公路從高雄到玉井鄉後進入產業道路,沿路果樹上果實累累、微風輕飄、天空雲彩慢慢移動,景物散發誘人的視覺,讓我心中總是想,什麼時候我也能住在鄉下。

到大埔國中進行教學時,遇到一群活潑學生對藝術家到學校做什麼產生疑惑,他們覺得只是上不同的課程而已,沒什麼稀奇,甚至抱著看看藝術家變花樣的心態。當時我有點洩氣,也思考這些學生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可是我也看到他們潛在的求知慾,使我重新調整教學方案,嘗試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後來教學過程大家玩得欲罷不能,放鬆心情渡過愉快的工作營。

第二階段把學生作品送到當地居民的竹炭窯去燒窯,感謝居民用心思考如何將學生燒成最漂亮作品。這是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在地居民都想為自己家鄉做點事的熱誠;還有令人感動的是在美館工作翁媽、永樂村鄉長夫人、以及社區居民都一直默默在耕耘家鄉。

大埔鄉最迷人的特色曾文水庫景象、豐富生態圈、大地景觀隨氣候變遷而改變地景,形成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是讓從事藝術工作的我,想修行的好地方。 這次陶藝駐村,與當地國中學生、居民、在地竹炭業者連結共同實驗發展未來新產業的可能性:當地有大量的竹產業,竹子像一般木材一樣用途很廣,生長繁衍很快;從在地竹炭高經濟產業開發延伸、現有環境裡的舊房子改造、利用竹子籤維加工與其他材質結合,尋求新可能性的綠建材發展,進而營造鄉村傳統創新自然健康永續風貌。期望藝術行動能夠幫助大埔鄉保持純樸風景、自然生態環境、建立獨立風采產業,營造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情境。

相互陪伴的精彩旅程

文/翁媽

「藝術家要來大埔駐村」,當館長告訴我這個訊息時,我一頭霧水,什麼是「藝術家駐村」從來沒聽說過。經館長解說後,才知道就是藝術家進駐在我們社區,與社區居民互動,並將他們所學與當地人文、產物做結合,進而提升社區居民人文氣息、讓社區更整潔亮麗、朝氣蓬勃,最主要就是希望居民都能隨著動起來。

藝術家駐村說明會時,社區召集人吳瑪悧老師帶領藝術家張耘之的大埔知音計畫、洪意晴的快樂瓶與石頭彩繪、柯燕美的陶土創作、林家瑜大埔水水故鄉繪本、陳利璇小小眼睛看大埔計畫、吳珮綺、楊千芳老照片收集、黃文淵漂流木製作、鍾順龍大埔攝影計畫、王燈祿竹編涼亭製作、鄭智雄影片紀錄等構想,就藝術家駐村內容向參與的社區民眾做詳細說明,讓社區居民能進一步了解,進而邀約親戚及好鄰居一起來參加,讓藝術家在駐村這段期間能與社區居民圓滿達成共識。

藝術家們進駐後,緊跟著我的生活越來越充實,多采多姿更不在話下,每天的行程都排滿滿的。每天陪著這群年輕的藝術家,我不但能從中學習成長,也讓我的心境變年輕了,真的無限感恩!看到他們的專業與敬業,真是可圈可點!當瑪悧老師參觀大埔社區人文歷史影像館,看到牆壁上的雜唸歌,就希望能找到當事人來獻唱,且能讓我們收音錄下來,我義不容辭幫忙找,找到陳連興老先生(叔公祖)。當時他正在豬舍餵豬,我帶著一票人(收音藝術家張耘之、助理大毛、攝影師純僖、鄭智雄、坤龍)說明來意後,叔公祖欣然答應請求,就地唱了起來(當時是仲夏,地點是在他的麻竹林內,收錄者都沒有做防蚊設施,而攝影者又不能動,可想而知那是多麼艱辛啊!敬業的藝術家真的佩服你們。)收錄結束後,謝過叔公祖,我們即回大埔美館療傷。

記得七月中旬,那天瑪悧老師、家瑜、意晴、燕美、旻真、珮綺、還有位外國藝術家 Varsha,應永樂社區之邀造訪,鄉長夫人許老師為我們安排觀賞社區裡的一個景點,就是三角點,她請社區的賴先生開貨車載我們上山,山路崎曲不平不打緊,加上右邊是山壁,左邊是不見底的山谷,雖然我是在山上長大,都未曾走過這麼驚險萬分的路,更何況是來自大都市的藝術家們,各個花容失色、驚叫不已!如今回想那一刻還真心有餘悸!但是陪著他們無論是拜訪地方人士、長者、還是探訪當地景點、地方產物…等等,都讓我樂此不疲!

話說至此該感謝瑪悧老師、執行珮綺及所有的藝術家還有攝影師們。最最感恩文化局鍾局長,對於大埔美館館長蘇平福所呈送計畫案的鼎力支持,除了感恩!還是感恩!謝謝大家!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新厝廟會踩街 「藝」展風情


親手做道具 老少相招弄獅


〔記者蔡宗勳/六腳報導〕阿公阿嬤戴著自製獅頭面具,小朋友舞著迷你獅,參與新厝社區康府千歲聖誕廟會踩街活動,個個活力、喜感十足,玩得很開心,發揮文化創意為新厝小部落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昨日上午在六腳鄉新厝社區信仰中心新興宮登場。縣長陳明文、六腳鄉長黃錦成及鄰近村落陣頭、民俗技藝團體也到場逗熱鬧。
為迎接這場別出心裁的廟會踩街活動,新厝社區的阿公、阿嬤準備了好幾個月,不但一起粉刷牆壁、整理環境,老人、小孩還相招「弄獅」,獅頭等道具都是自己動手製做,各自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製做獨一無二的獅頭面具。
昨日驗收成果時,看到有這麼多外地人前來參觀,阿嬤們有點不好意思,趕緊戴上面具,透過「獅眼」看到眾人朝她們獵取鏡頭,個個樂不可支,沒想到「青菜做做」的面具也能造成轟動。
一手主導這次創意藝術廟會踩街的駐村藝術家吳娟,昨日宛如新娘子般穿著大紅衣服、戴著別具一格的大紅帽,還踩高蹻拿起「新厝廟會嘉年華」旗幟參加盛會,小朋友也在一旁舞起迷你獅較勁一番。
藝術家駐村 社區注入活力
陳明文看到阿公、阿嬤臉上綻放出滿足的笑容,以及小朋友純真的臉龐,也深受感動,他希望藝術家們在有限的駐村期間,要為地方帶來新想法、注入新活力、增添藝術氣息,必須要有社區居民全力參與,昨日的廟會踩街活動如此成功、熱鬧,正代表新厝鄉親的熱情積極,才能一起學習成長,共同找尋出屬於這塊土地的美感。

六腳康府千歲聖誕 廟會藝術創意踩街

 
2007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今年最後一場在社區進行的成果發表,25日在六腳鄉新厝社區信仰中心新興宮,藉由康府千歲聖誕廟會舉辦成果展,阿公阿嬤做伙粉刷牆壁、整理環境,小朋友相招弄獅、連獅頭道具都自己做,村民一起辦熱鬧、聚落一片喜氣洋洋。

康府千歲為天庭三百六十部天官的第二部天官,主要負責掌理陰陽善惡護國佑民之天神。神像坐像頭戴通天冠,身著武將五色袍,農曆9月15日為聖誕日,當天居民以舉辦廟會的方式,為康府千歲慶祝生辰。

駐村藝術家吳娟,以宗教活動結合藝術創意,從9月開始以另類表現方式,讓新厝社區居民動手自製獅頭及裝扮道具,舉辦極富民俗意涵的踩街活動,為每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增添新文化氣習。

另一位駐村藝術家蔡英傑,則與社區居民共同選定新興宮旁的民房牆壁,進行牡丹彩繪,底色粉刷全由村民自己動手;社區入口的壁面彩繪波斯菊,也是學區小朋友和居民參與完成的傑作,社區的阿公阿嬤和小朋友都成了藝術創作者。(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新厝社區新興宮康府千歲聖誕廟會藝術踩街

 

2007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社區成果展即將進入尾聲。六脚鄉新厝社區於10月25日(農曆9月15日)星期四上午8點,在社區的信仰中心新興宮,村民與藝術家們將藉由康府千歲聖誕廟會,一同在村莊內進行藝術踩街活動,為藝術行動今年最後一場在社區進行的成果發表。

駐村藝術家吳娟認為傳統廟會可以結合藝術的創意,讓藝術與常民文化相結合,從9月份開始,以另類的想法和做法讓居民DIY自製許多獅頭及裝扮道具,為每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增添不少的藝術氣習,讓這場極富民俗意涵的踩街活動更顯熱鬧。而吳娟將於廟會當天給參與活動的村民與來賓們一個驚喜,對於內容她則暫時保密。

而另一位駐村藝術家蔡英傑與社區居民共同選定新興宮旁的民房牆壁,進行牡丹彩繪,底色粉刷是由村民們自己動手,社區的阿公阿嬤和小朋友是熱心的參與者,紅白相間的大牡丹與新興宮的廟宇色彩,一同顯現出屬於台灣在地的高貴和喜氣。社區入口的壁面彩繪波斯菊也是由蔡英傑及學區的小朋友、社區民眾合力完成的。相信來到新厝這樣的小村莊,一定可以給你一個完全不同的藝術經驗。

今年的環境藝術行動最後的文件展示,將於今年的12月7日至12月30日假民雄廣播電台的日式招待所(歷史建築)來辦理,展出內容將涵蓋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這三年來的成果與檢討。我們相信藝術行動在辦理三年之後,藝術的種子持續散播至嘉義縣各個角落。而藝術家在駐地生活過程中,除為地方帶來新的想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藝術氣息外,社區同時也給了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得以透過藝術來反省自身的環境,創作因而可以真正地和台灣這塊土地相結合,進而找尋出屬於台灣共同的美感經驗。

活動流程:

09:00 長官致詞
09:30 新厝獅陣
09:45 六美國小詩歌吟唱
10:00 豐美獅陣
10:15 六美元極舞
10:30 琵琶行吟唱
10:45 社區踩街
11:30 用餐時間

活動網址:http://www.chiayi-artfestival.url.tw/

聯絡人:蘇冠印:0916-089123
陳明鈺:0912-291645
活動地點:環境藝術行動工作站
聯絡電話:(05)226-9108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寮頂村民權路66號(電台宿舍)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四股社區迎鳥式,鰲鼓溼地生態趣,魚類裝置花樣多,候車戲棚真美麗,迎接候鳥一同去

 
嘉義縣的東石鄉近幾年已被劃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自有其獨特的生態、地景、人文、產業等景觀,而東石海邊的一個小村落──四股社區,正位於全台灣最大的陸封型濕地──鰲鼓濕地的中心,擁有豐富的鳥類生態,為國家風景區的重點生態保育區域,每年的十月開始正是群鳥往南遷徙的日子,而鰲鼓濕地也一直是以最開濶的姿態迎接牠們。為了對大自然的神奇與幾十萬的候鳥大軍表示敬意,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家們將邀請大家,於10月21日早上到四股社區以自然巡禮的方式歡迎牠們的到來。

今年八、九月藝術家盧銘世、蔡英傑開始進駐四股社區,盧銘世與居民溝通後,決定進行「四股戲棚」、「綠色生活地圖」的製作、「社區角落壁面改造」等集體創作。「四股戲棚」是把社區荒廢已久的候車亭加以改造,利用漂流木和當地綁魚筏的特殊工法,不用一根釘子把候車亭架起
來,讓原本破敗的候車亭更具藝術性及在地性。

盧銘世說,台灣的建築環境有些醜,諸如貼滿樓房外牆的二丁掛瓷磚、鐵皮屋和發霉髒污的水泥牆,都是需要藝術美化的「環境三大寇」。而「社區角落壁面改造」是透過居民參與,把當地魚類五顏六色的影像留在牆上,連結人對社區土地的情感。

因蚵仔產量與質地聞名的東石鄉,素有「蚵鄉」美名。蚵場、採蚵、掏蚵、買蚵、吃蚵──似乎,在東石的大部分環境景觀、生活型態與內容等「舉目所見」都與「蚵仔」擁有不解之緣。而藝術家蔡英傑在四股與居民共同創作的「蚵貝壁面藝術」吸引過往的民眾,連帶附近的鄰居也想裝飾自家的牆壁。

藉由藝術家進駐社區,希望能夠對村民有所啟發。在長達兩個多月的駐地生活過程中,不但為地方帶來新的想法,注入新活力,社區同時也給了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透過藝術來反省環境,以自然、人文和環保入題,創作因而得以真正和台灣這塊土地相結合。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四股社區成果展流程表
舉辦時間:2007年10月21日 09:00-12:00

09:30~10:00
四股戲棚候車亭
來賓與長官集合
鰲鼓・四股歡歡喜喜迎鳥式
10:00~10:30
四股社區
拿著社區創作的鳥類及魚類意象招牌庒頭巡禮迎鳥式
四股少年特工隊
鰲鼓布袋戲
10:30~11:00
四股戲棚候車亭
由盧銘世主持
迎鳥式
11:00~11:30
四股社區路口處
由盧銘世帶領將象徵四股社區特色的鳥類及魚類意象招牌沿路安裝在四股社區入口(由參予民眾及居民一同安裝)
社區風味小點心
11:30~12:00
四股戲棚候車亭
茶敘,自由活動,結束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東石鄉四股社區社區發展協會
承辦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聯絡人:蘇冠印 0916089123
民雄環境藝術工作站:05-2269108

四股社區 踩街迎候鳥

中國時報 2007.10.22  四股社區 踩街迎候鳥呂妍庭/東石報導
 天氣漸漸轉涼,鰲鼓溼地滿天候鳥飛舞的美麗景象即將再現,廿一日位於鰲鼓濕地中心的四股社區別出心裁發揮創意,舉著一隻隻村民和駐村藝術家共同製作的百隻候鳥模型歡樂踩街,並在村裡聯外道路插上各式候鳥標誌,誠意十足地歡迎稀客大駕光臨。
 雙十國慶之後,大批野鳥會爭相湧進鰲鼓溼地來度冬,現陸續已有鷺科、雁鴨科和小型野鳥鷸科等鳥類停駐覓食,為向幾十萬候鳥大軍表示敬意,今年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家們和居民一起進行創作製作出一系列自然生態藝術。
 昨近百位四股居民手舉一支支候鳥模型踩街,正式宣告候鳥季來到,同時向外界展示藝術家盧銘世、蔡英傑和居民一起進行「四股戲棚」、「綠色生活地圖」及「社區角落壁面改造」等創作,藉以吸引過往民眾目光。
 居民蔡恭和說,鰲鼓溼地是四股社區引以為傲的天然資源,年年候鳥飛來度冬的美景已成為遊客和愛鳥人士拜訪重點,為了讓遊客也能認識到小漁村四股社區美麗之處。

嘉義四股社區 打造藝術桃花源

記者楊國棠、謝銀仲/嘉縣報導
嘉縣東石鄉四股社區近年致力社區營造,朝規畫成自然生態藝術園區的目標努力,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家進駐社區,進行「社區角落壁面改造」等集體創作,昨日展示社造成果,期能為四股社區挹注活水。
嘉縣東石鄉的鰲鼓濕地是全台最大陸封型濕地,擁有獨特生態、地景、人文、產業等景觀,而緊鄰鰲鼓濕地的四股社區,全村不到百戶,屬於偏遠發展遲緩的小漁村。當地民眾近年社區意識覺醒,希望結合藝術家,利用鰲鼓溼地豐富生態資源打造桃花源。
為找出屬於鰲鼓濕地獨特形象與發展潛力,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家盧銘世、蔡英傑二人,今年8、9月進駐四股社區,盧銘世經與居民溝通後,決定進行「社區角落壁面改造」等集體創作。
盧銘世說,社區角落壁面改造是透過居民參與,把當地魚類五顏六色的影像留在牆上,連結人對社區土地的情感。再者,東石鄉以產「蚵」聞名,素有「蚵鄉」美名。東石鄉的環境景觀及生活形態等都與「蚵仔」有不解之緣,藝術家蔡英傑也在四股與居民共同創作「蚵貝壁面藝術」。
盧銘世、蔡英傑兩位藝術家在兩個多月的駐村生活過程中,已為地方帶來新想法;而社區同時也給藝術家不同創作靈感,並透過成果展,展示藝術家及村民魚水相幫的成果。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太和陶風茶會暨成果展






太和陶風茶會暨成果展

為迎接1013日的茶會暨成果展,9月底社區居民便開始準備。13日早上還不到8點,居民們就來到會場佈置,將自己親手作的杯、壺悉心排好位置,再手染布裝飾茶桌。


純用為太和陶風茶會提字

謝幸容小姐把自己的茶席名為「山居小憩」,因為家就住在美麗的山上;邱芳山先生繼承父親的木工特長,協助茶會空間製作三張木桌,他將自己和夫人的茶壺上刻畫出木頭質感的紋路,席間可感受他們夫妻深厚情感。已有一對金孫的郭黃彩秀女士說,社區內好久沒有這麼熱鬧,她為了茶點費盡心思開發「烏龍發糕」。「前幾次作都沒有很成功壓力好大喔,但是很開心耶!」女士說。

下午約末1點半開始下起大雨,室外茶席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挪至推廣中心的走廊,大家的興致未因此減少,當時會場已滿是參與的來賓等待入席。2點半活動開始,揭開序幕的是太和國小五、六年級小朋友的表演,他們表演伍佰最新單曲「你是我的花朵」,可愛的神情和活潑舞步讓大家驚豔,還一邊大叫「安可!」。

接著藝術家茶拍賣推出限量兩罐,陶製茶葉罐由蔡江隆與吳淑惠精心設計製作,上面並有文化局長鍾永豐提的詩「山從霧、霧從山,太和之茶、天上來」。由立委張花冠、文化局長鍾永豐各以二萬元、八千元標得,而拍賣所得扣除成本將全數捐給太和國小「小小泡茶師」基金,希望茶文化能在社區繼續發酵。


藝術深耕社區的期盼

太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芳源表示,山上的人都很熱情但大多不知如何表達,這次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藝術家喚起了居民的情感,也加強太和社區的信心;而藝術家們進一步將藝術結合地方產業與觀光,提出許多實際的作法。這對社區是很重要的嘗試,也帶來更多的可能。「居民都希望藝術家能再到社區來,繼續在社區深耕。」郭理事長說。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火車回來了!~東後寮成果展

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東後寮社區最近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件事,那就是把停駛好幾年的糖廠小火車,迎回東後寮的鐵道上,讓它成為東後寮的新景觀。而本次北回歸線藝術行動在東後寮的進駐已將近4個月的時間,也即將步入尾聲。在四個月期間與居民的互動中,也產生了不少的成果,剛好利用這次火車頭入口意像的設置,一起將這些居民的成果展現出來。

本次成果展主要呈現的有藝術家周靈芝帶領小朋友們所拍攝的相片與紀錄的影像,和長期經營社區教育劇場的容淑華帶領阿公阿嬤們製作的小舞台,以及藝術家盧銘世帶領居民改造的幾個社區廢棄空間,都是居民們努力的成果。再加上火車頭社區意象,更是居民自主討論與規劃出來的成果。而火車頭意象的設置,除了代表糖業在這聚落形成的重要性,也為未來這條鐵道沿線的規劃起了開頭的作用。除了這些較靜態的呈現外,盧銘世也規劃了一場拍賣的活動,主要是讓居民自己在生活週遭尋找可以拿出來拍賣的東西,除了拍賣活動本身的趣味性外,更是一種對生活環境的再認識。

在這次的駐村行動中,藝術家的進駐只是提供一個新鄰居,陪伴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感受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展現自己的體驗。本次活動十分歡迎外界朋友的蒞臨指教,一起來感受東後寮的居民們努力與創造的結晶。


舉辦時間:2007年10月17日 14:00-17:00
舉辦地點:義竹鄉東後寮主辦單位:嘉義縣文化局
承辦單位:嘉義縣義竹鄉東後寮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聯繫人: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專案執行 黃法誠 0955962940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慶和軒。西非鼓。第一類接觸

慶和軒。西非鼓。第一類接觸

鹽館時光機。文史成果展

鹽館時光機。文史成果展

藝術家‧茶‧藝術家

太和陶風茶會暨成果展新聞稿

素有「竹林茶鄉」稱號的太和社區位於阿里山區的梅山鄉。社區內近來活動熱烈、氣氛熱鬧滾滾;從今年
7月開始,由嘉義縣文化局主辦的2007年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配合太和茶產業發展,選定5位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隊進入太和社區駐村,其間舉行的工作坊含括:茶文化、陶藝、木工、繪畫與拍照。經過一系列的工作坊與駐村活動,讓居民學習到藝術技藝之外,在過程中的互動與交流激發了社區居民的情感;不僅讓居民重新認識自身生活,也讓藝術家深度體驗當地高山烏龍茶產業。本次駐村行動已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為了展示駐村的成果,因此預定於1013日太和清心茗茶推廣中心舉辦「太和陶風茶會暨成果展」。

太和陶風茶會暨成果展分為三大部分,一是駐村作品發表,二是藝術家茶亮相拍賣,三則是太和茶會。「駐村作品發表」將以靜態方式呈現居民親手製作的茶具、木製作品,以及藝術家在太和拍攝的照片。「藝術家茶亮相、拍賣」則是由召集人陳泓易提出藝術家製茶的概念,並在
910日進行了「藝術家製茶行動」,由陶藝家蔡江隆與吳淑老師、畫家蔡文生,以及創意木工王炳文老師,從採收到產品包裝量身打造「太和藝術家茶」,在1013日的太和茶會中首度亮相展示與進行拍賣活動。第三部分的「太和陶風茶會」則是由蔡江隆與吳淑老師與居民一同討論規劃,希望呈現一種嶄新的、屬於太和人的茶文化體驗。

本次活動也接受限額報名,以讓有興趣的民眾能夠一同體驗藝術家與居民所激盪的火花,也能親臨現場感受一趟深度的太和茶文化之旅。太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芳源先生並提供限量住宿名額,並且讓參與者有機會收藏「太和藝術家茶」,參與的費用與方式請與郭芳源先生聯繫。


舉辦時間:
20071013 14:30-17:00
舉辦地點:太和社區清心茗茶推廣中心
主辦單位:嘉義縣文化局
承辦單位:
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活動流程:

14:30-15:10
駐村作品發表
15:10-15:20
社區兒童合唱
15:20-15:30
貴賓致詞
15:30-15:40
古樂演奏
15:40-16:00
藝術家茶亮相、拍賣
16:00-16:20
太和陶風茶會(一)
16:20-16:40
茶點時間
16:40-17:00
太和陶風茶會(二)

參與者須知:
當地夜間氣溫約12˚C -18˚C,請注意禦寒衣物。

聯繫人:
太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郭芳源先生 0933-363-246 / 05-2661618

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助理
陳佑琳
0935-733-288 / 0911-010-172(山區用手機)

地圖:


豐山成果展,因風災取消

阿里山鄉豐山社區由於柯羅莎颱風帶來強風豪雨,造成附近聯外道路土石崩,落原訂1014日於土石流公園舉辦的「豐山石盤谷食美節暨成果展」,今天由居民討論決定取消。

太和駐村感言!wen sheng

太和 一個既熟悉且陌生的高山社區.曾經到太和寫生旅遊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幾次見不到塔山面貌. 而備感神秘...當採茶的季節來臨.路上時而聞到茶香漂逸.茶廠的師傅總是在臉上掛著" 歡迎您"的招牌而露出善意的笑容...

當藝術家變成居民.居民卻成了藝術家!一種引導與誘發的互動讓太和社區形塑了另類茶文化的藝術風貌.並倡導自然環境之保護與再造.祈望此公共議題能讓太和的"茶"產業經過藝術行為的發酵而找到新的定位與面貌!也是此次駐村的萬般期待...

在駐村的前段日子.總是背負畫架與相機到處找資料並于紀錄.雖然近幾個月的天氣多雨.但是也抓到了幾個精彩的畫面.如塔山落日等影像!當然這樣短時間的紀錄是無法代表一個地域的全貌.無論風景或人文.生態.歷史遺跡...太和因塔山而有一種精神象徵!太和在影像及畫材的表現上可以是高山茶產業的最佳題材.如果有充足的時間與經費...

太和居民的文化水平與都會的展現並無差距.善良與敬業是我在他們身上容易看到的特質.在繪畫的課堂上也發現他們對太和有共同的期望.期望遠方朋友的到訪與茶文化的永續發展...現在見了面都感覺像極了鄰居一般親切而自然!

駐村接近尾聲.以文生多年來從事自動化工程的專業角度來看太和的茶產業.再結合環境藝術所期待或觀察的期盼.可由以下兩個項目探討?

 一:製茶工廠的合理化管理.分’工安’’衛生’兩個項目較為迫切.至於自動化生產方面倒是ok.因為太和的製茶為半手工製程.有些製程條件必須仰賴製茶師傅的經驗.而且屬於少量多樣的生產規則.要討論工安與衛生.想必佔用過多篇幅.希望政府於予輔導!但勿忘了”合理化”的基本原則!

  二:茶園管理的透明化與自然農法的發展.茶園管理包括農藥使用的透明化.環境紀錄憑證等消費訊息的提供.至於自然農法有助於自然環境之維護是必然的作業程序.如果不在產量上計較.而專注於品質上的要求.台灣的茶產業才有新的希望!

  藝術借由跨領域的專業導向新型式的產業或新生活態度時.社區.藝術家.政府應該更有共識的結合.拿出長期因應計劃來提升國土使用的百年大計...

    wen sheng 寫於2007年10月6日 (佑琳代發)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四)、(五)改期

第四場次:茶樹與茶園 10/22(一)

第五場次:焙火10/29(一)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第四場次、第五場次分別改期至10/22(一)、10/29(一)晚間7:30,地點仍然在太和清心茗茶推廣中心舉辦。

第四場次的主題是「茶園與茶樹」,討論就茶園周圍樹木的生長對於茶葉的影響。而活動最後的第五場次「焙火」則是希望品嚐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如鐵觀音與凍頂烏龍茶,讓參與者感受到茶葉烘焙對於茶香口感的影響。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活動希望邀請有興趣的居民以及各社區駐村的藝術家一同參與。

◎活動名稱:「星空涼風喝茶聊天」第四場次、第五場次
◎活動時間:10/22、10/29 19:30-21:30
◎活動地點:
太和清心茗茶推廣中心(油車寮愛琴雅築度假木屋斜對面)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第三場

星空涼風喝茶聊天第三場,陳泓易老師要和居民談的是「茶湯」,
也就是以不同的水質來泡茶,



其中,陳老師以evian、Volvic、來自德國與日本的礦泉水,以及太和當地的山泉水做比較。





席間和居民在品茶過程中,討論各種水質泡茶帶來的感受,
並分享大家的經驗。





圖片是以Voivic(左碗)與太和山泉水(右碗)來作一場對決,
看看哪一種水最適合泡太和的茶。


最後結果......
還是太和的山泉水勝出囉!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太和。蔡文生。行動塗圖樂2

太和。蔡文生。行動塗圖樂

太和。茶會。染布。蓄勢待發

太和。茶會。染布。蓄勢待發

炳文的創意木工之豐山一行

在豐山社區的錦玉、陳大哥的邀請下,炳文帶著
一些工具,前往豐山進行簡易木工的教學。





10月4日行動論壇 流程表

10月4日行動論壇 流程表


19:00~行動論壇3: 召集人開講-- 藝術進入社區的挑戰

19:00~19:30
藝術與社造如何相互為用
東後寮召集人-蔡福昌


19:30~20:00
庶民有否發言權
中埔召集人-鍾秀梅


20:00~20:30
社區與藝術家的想像落差
太和召集人-陳泓易


20:30~21:00
‘地方’的想像課題
大埔召集人-吳瑪悧


21:00~22:00
會後討論 (所有與會人)

注意事項:
1. 這是最後一場行動對話與論壇,並且將勘察成果文件展的場地,

所有行動參與者需出席,當天提供午茶及晚餐


2. 需住宿請前二天告知


地點--環境藝術行動工作站


地圖: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