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順龍
第一次到大埔的時候,走訪了幾個大埔鄉的社區,眼前的山和水,串連著我對家鄉花蓮的記憶。對居住外地多年的我而言,來到這個從未踏訪的異地,居然有種回到家鄉的感覺。如果要更具體的說明這份親切感,我想,「北回歸線」己經先將這個距離給拉近了,嘉義與花蓮不僅都在這個座標上立足,在大埔這個地方居然也有著一座橫越曾文水庫的「無腳橋」!原來,大埔橋與花蓮的長虹橋一樣都不長腳。還有其餘種種相似之處的新發現,則是路續的在駐村生活經驗中慢慢浮現---瀑布、釣魚、挖筍、小黑蚊…。原來,家鄉的生活經驗,在大埔也能體驗。
然而,這個相同之處的最大撞擊,卻是在看了大埔社區的老照片之後:當下與過去的生活經驗斷層,一個無法被串連的歷史記憶。小時候,老家前面就是台糖載甘蔗的鐵道,載滿著甘蔗的火車每天來來去去;如今,花蓮的台糖不製糖,整個生態瞬間變了樣,那個生活經驗己成為記憶。而大埔這個地方,如大家所知的有著一個大水庫,供給著數以萬計的民生用水,因此,山區的水源生態保護是必然的重點區域,造就了目前大埔特殊的農業及水資源生態,種竹/破布子/百香果及魚類等等。然而,一群人在田裡插秧的景象,怎麼會在這山區存在呢?老照片確實這麼清楚的描寫著。原來,以前居民所居住的環境都己經被淹没,隱没在那如鏡面般的水面下。如今,它只是個記憶,一段發生在水庫興建以前的記憶。
老照片裡的人,因為特別的原因,很多人被聚在一起,聚精會神的被拍攝,多麼偉大的時刻啊。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照片,我仿佛來到記憶的百寶箱,我開始尋找大埔的記憶,每一張照片正訴說著他們的故事,而我願細細聆聽。
記憶,應該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吧!因此,我在駐村的這段期間為大埔居民造像,記錄他們現在的故事。在大埔駐村期間,己是夏季的尾聲,在這短短的幾十個日子裡,颱風也來探了不少班,山崩地裂倒不至於,但確實也夠驚天動地了。大埔社區的居民們,從陌生到熟悉,我相信,情感是需要時間的累積。造像的過程裡,第一次覺得照相可以將人與人之間拉得這麼近,實有別於我工作狀態的照相經驗。這種拍攝的感覺,我想,應該是拍攝家人的那種感覺吧!
一張照片可以喚醒許多的記憶,我想,不管環境如何變遷,歷史的承載需要慢慢去累積,這裡的一切就是大埔的歷史 ,這段日子,又一段大埔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