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種「藝術」,一個難得的經驗


文/王炳文

除了配合召集人陳泓易教授的藝術計畫主題,針對茶文化的探討,尋找本土茶文化的各種可能之外,經過一個多月的駐村,我一直在思考,我以創意木工的藝術家身分進到社區,我能做什麼?敎授創意木工嗎?社區需要嗎?雖然後來經過討論,上了幾次課,發覺這並不是適合每一個居民的操作模式,但這是一個認識居民的途徑。我因此認識了太和國小的老師,受邀為太和國小的小朋友上課,這反而有趣多了,小朋友的創造力,自由不受拘束,正是創意木工的精神所在。所以這是我經驗不足的地方,如果一開始對象設定對了,那或許大家都會玩得很開心,不過這也是一種學習,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入社區,要一下子捉到要點是不容易的,邊走邊學習不也正是我們藝術行動的精神所在嗎!

是要幫他們做一個代表社區的象徵或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嗎?有意義嗎?或許對於促進地方觀光有一些作用,但要實行,除非時間夠、經費足、居民有共識,願意協同參與,有凝聚社區居民情感的意義,才有可能完成。加上我的社區經驗不足、對社區生態了解不夠,天候也差,幾乎每天都下雨,材料也有問題,短時間要有成果,談何容易。
說到此,就發覺有些事如果不是實際執行參與,會跟原本的想像情況有差距。原以為山上的環境,木頭木板應該很多,因為以前山上的居民就是靠種植杉木維生,而且房子都是木造居多,居民也多有燒材火的習慣。結果討論到需要材料時,才知道現在竟然都是向山下的木材進口商購買。我們當然沒有經費買,而且重點是,這樣一來也沒什麼意義。因為我們說要以土地為本,從土地長出藝術,如不用當地材料做,會變得有點奇怪;用當地材料去做,不管作品好壞、持不持久,作品跟當地文化、歷史與地理才會有連結。加上原本構想要做的形象代表是台灣長鬃山羊,並沒有跟居民共同詳細討論過,這個過程應該要與居民更細膩的規劃討論,凝聚共識,所以這個計畫也就耽擱了。不過我想若提出的構想是好的,時機成熟時,自然會開花結果,如果不是很恰當,那自然就會消失。

我想藝術家不應該將社區變成是成就個人的舞台或工具,消費社區資源來成就自己,使得居民沒有因此得到向上的力量、反而因這樣的動員而消耗能量,或造成干擾,產生後遺症;這或許滿足了少數人的目的,卻不符合多數人的利益,我們要推展一些理念或社區需要做一些改變,是需要從觀念上和真正感受上做起,從心底真正能接受這些好的理念,到發展成實際行動。社區居民是需要學習的,參與的藝術家更需要學習,我們知道種樹的道理,雖然移植大樹(藝術)能快速看到成果,但是這棵樹能不能適應或適合當地環境,則是一個問題;而播種發芽並能長成大樹是不容易且緩慢的過程,但這才符合我們行動藝術的精神:回歸土地,從土地出發;讓土地長出藝術,讓藝術豐富社區。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很慚愧,我知道創意木工應該只是一個進入社區的介面,目的是了解與融入當地,然後才來與居民共同尋找改變或讓人感動的動力,進而延伸藝術計畫。但這部份我沒有做好,只是一直在用當地材料做東西,心裡頭我一直在摸索與反覆,擔心這、擔心那,沒有足夠自信,只有播了幾顆種子。經過這次的參與,我學習到很多,也了解了一些事,就像是說,做好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好更為重要!某些部份需要堅持,不應該沒有主見而隨波逐流,或許這就是我這次真正的收穫吧。

其次,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許多人,還有認了許多親戚,他們的包容、體諒與配合真是沒話說,當地居民真的很親切、可愛與認真,而不管我是不是半個太和人都一樣,這讓我真正喜歡上太和這個地方,而不只是老婆的故鄉而已。

這次的藝術行動,可以確信的是陳泓易老師灑下的種子有開始在發芽,至於會不會長大,那是另一個問題,不過經過我私下的探訪,是反應不錯。有影響了一些居民或茶農對土地的看法。這也讓我學習到一種精神,就是有時候真心的付出是會有回報的,釋出對居民與土地的善意是會感動人的。

真的很感謝瑪悧老師給我這個機會來參與這次的環境藝術行動,讓我學習了很多,也很感謝台灣水企劃整合公司企劃這所有活動,而這一切的背後當然是有一位具有遠見的文化局長的支持才能執行。計畫主持人曾文邦先生說:「藝術家幹嘛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只要進入社區去與居民生活就好,不需要有那麼大的壓力。」這讓我聽了很爽。文化局鍾局長說:「文化局在這次行動藝術裡的角色,是在幕後扮演一個行政協助的角色,全力協助藝術家進入社區的計畫,不需要有成果的期待。」這真正感動了我,在現今處處講求效率與報酬的時代裏,有這樣精神與態度的地方政府官員,真是值得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