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召集人?

文/蘇冠印

今年的環境藝術行動,比較特別的是分成有藝術團隊進駐的社區:如太和、中埔、東後寮、大埔,這些社區都各自有一個預設的主題,分別是產業、客家文史調查、聚落保存及水庫與人口外移,因為是團隊進駐所以也都設有一個召集人;以及沒有特定主題也沒有召集人的社區:包括發展成熟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剛剛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六腳鄉新厝社區、也有今年又連莊的廟會鐵金剛水上鄉塗溝社區、和剛剛完成初階社造的東石鄉四股社區。而我負責的是後者。
一如往常,我照著去年的節奏跑社區,剛開始也是聯繫、接待、溝通、紀錄…。但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從在民雄廣播電台的環境藝術工作站藝術駐村說明會開始,好像每個社區都要來一個說明會,去年好像不是這樣。歐…原因在於今年文化局的政策改變了,所以工作團隊才需要再去每個社區進行一場又一場的說明會,和居民溝通什麼是環境藝術行動、什麼是藝術家駐村,以及實際操作的想法與方式。
但只有一個社區例外,就是塗溝社區,因為有了去年駐村行動的洗禮,所以環境藝術行動在做什麼,對社區來說並不陌生,更何況出來接待我們的還是號稱廟會鐵三角的呂村長、南天宮柯主委、還有塗溝工作室的屋主!所以溝通想法對塗溝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塗溝今年要玩什麼呢?
理所當然的還是南天宮金府千歲聖誕廟會踩街活動,今年有三位藝術家們在七月開始陸續進駐塗溝,不但為塗溝帶來新的舞蹈和音樂,同時社區也給了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等等,寫到這裡,那統合的人在哪裡?對歐,我有說過我負責的社區是沒有召集人的,但是負責規劃統合的人是誰?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那環境藝術行動是否會有火花呢?我想了一下,其實這些社區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召集人」,但卻都有一個不掛名的藏鏡人,那就是塗溝村村長、新厝理事長、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張董事長、以及四股社區的恭和。他們負責召集統合社區居民,也幫忙藝術家聯繫社區居民,是環境藝術行動與社區之間的重要橋樑。沒有他們,藝術家進駐社區,想必不會如此順利,所以藝術家進駐社區是需要這樣的角色的。
在計畫進行中,不時會有這樣的疑惑:召集人要召集什麼?召集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什麼是召集人?召集人能干預藝術家的創作嗎?藝術行動剛開始,有四個以議題為主的社區,當然會安排一個召集人,但是好像社區、藝術家和召集人之間磨合的程度不夠,造成許多狀況和衝突,所以引發了需不需要有召集人存在的內部問題,因為去年沒有所謂召集人的角色,藝術家大多會憑藉著自己的認知與社區進行直接的溝通,所以所產生的共識也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但是當有了召集人後,事情好像變得複雜了許多,甚至導致一些衝突。
但話又說回來,沒有召集人的社區,社區裡還是有會負責統整的人存在,其實在我的認知中,這位才是真正的召集人!而在議題先行下設置的召集人要做什麼呢?老實說我到現在還蠻疑惑的。例如大埔的召集人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中埔的召集人常常出國不在國內,所以大部分的事都交由助理來發落;太和的召集人則是希望為太和的產業發展出一本書;而東後寮的召集人則覺得「我是被逼的」;好像每位召集人的對這個角色的自我認知都一樣,才會有不同的解讀吧。而正因為解讀不同,所以藝術家團隊進駐社區才會變得混亂、才會有摩擦產生。
所以到底是議題重要,還是召集人的想法重要?藝術家團隊需不需要有召集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社區一定需要一個召集人,所以召集人的定位是否應該要重新思考,這是我對於今年環境藝術行動的提問。

沒有留言: